一、实践背景
兴庆区辖区总面积828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2乡2镇,社区(村)140个,划分网格1841个,常住人口81.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万人,占比13.61%;人户分离人口为45.1万人,占比55.3%,占银川市人户分离人口的27.8%。相较于其他县区,整体上具有老龄化程度高、人口流动性强、城镇化率高、社区数量多、老旧小区多等特点,给社会救助帮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除地理、人口上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因社会救助工作涉及住建、教育、医保等多个部门、办理手续较为复杂,群众观念传统、担心遭受歧视,不愿意让渡部分隐私权授权核对财产收入等,总有少数困难群众未得到及时救助。
为着力破解困难群体“不了解、不会办、不敢办”三大问题,兴庆区民政局基于辖区社区服务队伍扎实、经验丰富的优势,于2022年3月起实施基层社会救助管理试点工作,确定3个街道作为首批“社会救助顾问”试点街道,建立17支152人的社区救助顾问队伍,针对“沉默的少数”做到主动排摸、主动帮扶、主动关心,及时给予政策指导和资源链接,让政策“联动”、服务“上门”,实现对困难家庭的长效式、全程式结对帮扶,不断提升救助帮扶精准化、专业化。
二、创新做法
(一)组建专业服务队伍,跑出提质增能“加速度”。
一是坚持择优选配。每个街道在民生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点,各街道配备救助骨干不少于2人,社区配备救助骨干不少于1人,把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社区救助顾问”岗位,作为队伍的“主心骨”负责培训及招募成员,确保整体服务的专业性和主动性。
二是扩充队伍力量。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低龄健康老年人等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协助开展主动发现、困难排查、信息报送等工作。在救助骨干专业指导下,队伍整体呈现业务覆盖面广、政策知晓率高、工作责任心强等特点。
三是实施精准救助。相较于线下集中式宣传的“大水漫灌”粗放式服务,救助顾问结合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家庭困难程度等特点,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精准滴灌”定制式服务,有效提高走访核查速度,增强政策执行效率。
(二)高效配置救助资源,打造供需耦合“样板间”。
一是建立需求发现机制。结合工作实践,逐渐形成“五必访”制度,即住院必访、过世必访、突发变故必访、特殊救助对象必访、受灾必访,摸清困难家庭的致贫致困主要根源,健全社区特殊困难群体监测预警台账,提升了线下走访排摸精度和困境预警及时性,畅通困难群众救助供需对接的“最后一百米”。
二是建立资源对接机制。社区救助顾问依托“六社联动”机制,积极为困难群体帮扶找项目、想办法、拿措施,在多个社区开展“慈善文化节”、“居民爱心捐款点位”、市民驿站“便民大赶集”等活动,涵盖募集款物、慈善义卖、法律医疗援助、困难群体救助4个基本功能,拓展社会资源进入社会救助的合规路径。
三是建立个案服务机制。在社会救助资源清单基础上,由社区救助顾问针对服务对象家庭具体情况,开展一对一的个案服务,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或介绍工作机会,并通过社工结对帮扶、在公共媒体发布线索、提供公益性岗位、筹集爱心捐款等方式,多方面增强困难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全流程治理监管,精耕创新实践“示范田”。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民政局制定了《兴庆区开展基层社会救助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各街道、专业社会组织将社区救助顾问培训纳入年度计划,着重提升社区救助顾问服务技能、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各街道负责为专业社会组织开展服务项目做好行政支撑,社会组织主动对接各街镇,积极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
二是加强跟踪沟通。民政局、各街镇、专业社会组织之间定期召开不同层面的阶段性沟通会议,对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加强信息交流,及时总结分享工作案例经验等。社区救助顾问做好服务记录,执行30天“回访制度”,持续关注新增和退出的群众,面对面细心解释,争取群众理解、配合,让群众纳入高兴、退出也满意。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在线下入户宣传,发放“沟通联络卡”和政策清单,在线上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好做法、好经验和典型案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热情,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救助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是加强督查考核。民政局对各街镇社区救助顾问工作的实施过程和执行效果进行年度综合测评,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评价,确保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合规性和各项救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逐步构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了从“被动承担”到“主动救助”转变。民政局压实街道救助骨干责任,通过积分兑换奖励、党员大会通报表扬、强化考核评估等方式,改变以往街道社区结合日常走访和媒体网络等渠道发现困难群众并跟进救助的被动局面,形成主动发现、主动救助、跟踪回访的担当氛围,对一些不知晓申请流程、申请能力不足的特殊困难群众,推行全程救助代办服务,救助顾问队伍的社会荣誉感和社区归属感得到明显提升。在2023年的低保扩围增效工作中,社区救助顾问队伍提供政策链接服务200余次,入户走访550户,主动发现并协办、代办申请救助120人,截至8月,兴庆区累计新增低保对象1455人,较2022年底增长22%。
(二)实现了从“单独作战”到“资源联动”转变。社区救助顾问在服务过程中采集困难群众有效需求,让街道、社区作为需求的发现者,拥有自主调动救助资源的能力,转介推送至社会组织接单,将救助服务由访视、代办逐步拓展到就业、教育、助医、助残、精神关爱等领域,改变了政府部门“单打独斗”局面,有效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的“老大难”问题。目前,累计撬动14家社会组织、慈善总会、爱心企业,链接慈善项目5个,24家企业、商户、个人捐赠总价值20余万元物资,为残疾人、重病患者、独居老年人等130余户特殊困难家庭提供“微心愿”“知心话”“清洁行”“护童成长”和适老化改造等“救助+服务”,实现救助资源针对不同对象的“按需救助”。
(三)实现了从“救助依赖”到“主动脱困”转变。在满足困难群体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引导、扶持、激励救助对象通过自身努力就业脱贫,有效减少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对象对社会救助产生依赖心理。针对救助对象有抑郁、焦虑等不稳定情况,救助顾问对接兴庆区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站辅导老师及时介入,帮助重构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将工作关口前移,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共排查化解因财产、债务、家暴等引起的家庭纠纷8例,3户特殊困难家庭被列为长期重点关注对象。在凤凰北街兴隆社区市民驿站为困难残疾人、无业家庭妇女等开展非遗麻编技艺培训,持续增强困难家庭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助人自助”。今年以来3个试点街道17名低保对象在重新就业后退出低保。
社区救助顾问制度通过纵向联动县区、街道、社区、网格等工作力量,挖掘身边“隐秘的角落”,将服务做在“群众开口”之前,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兴庆区社会救助的“力度”“速度”和“温度”,是兴庆区在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开展的有益探索尝试,兴庆区民政局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区位优势,总结实践经验,提炼经验做法,形成社区救助顾问成熟模式,适时向全兴庆区推广,努力培育全区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